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礼仪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一门学问,公交车上为需要的人让座、不乱扔垃圾、不随地吐痰等等,如果你连这些基本的礼仪都不懂,要怎么在人生道路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? 我国素有“礼仪之邦”的美誉,礼仪文化源远流长。礼在最早出现在金文里面。在人类发展的最初期,人们对火山,地震,电闪雷鸣等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,也无法知道为什么。认为天地间有神的力量,有鬼的存在。对天地鬼神的惧怕,敬仰。人们就会举行一些形式,用...
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,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?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。 我国在汉以前,还没有正式的凳椅。人们在进食、议事、看书时,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、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,即席子,人就坐在席子上,故称“席地而坐”。如果请客人坐正席,则多垫一重席子,表示恭敬。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“席地而坐”,不过,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...
这里的妇女喝茶俗与其他地区的饮茶风格大不一样,它不是品茶,也不是饮茶,而是喝茶,它即不用茶杯,又不用热水瓶,也不用当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,而是用饭碗。用的茶叶也不很讲究,当地山茶即可。茶水用三角茶壶放在灶门炉前文火煨开。 这里的喝茶习俗,男人概不介入,只有女性才有资格入席。设宴喝茶由村里农家妇女轮流作东,当天“茶宴”少不了邀请进村来的女宾客入席。作东者都想借此机会表现自己的手艺和盛情,拿出自己...
笔者珍藏有一件三羊开泰白陶盒(见图)。根据它的造型风格、堆刻花纹图案及胎质等时代特征,初步分析确定为西汉仿青铜礼器白陶精品。 盒是古代人们盛放食物的器皿,它最早从战国开始到秦汉时期,是较为流行的一种典型器。由于这一时期的丧葬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,随葬明器大量仿制流行的青铜礼器。西汉中期以后,人们的丧葬观念发生了转变,更关心的是将生前使用过的用品,以明器的形式带到地下,以便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占有和...
王羲之为东晋书法家,羲之喜欢白鹅,有他特殊的癖好,传说与他钻研书法有关。白鹅性格高洁,昂首姿势,脖子细长,富有弹性,摆动之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舞姿。模仿它的形态,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,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,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,挥毫转腕,所写的字雄厚飘逸,刚中带柔,既像飞龙又像卧虎。他曾以闻名于世的《道德经》换回山阴道士一群白鹅。 笔者藏有一件清朝嘉庆时期民窑生产的“羲之爱鹅”纹青花...
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,瓷器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,中国素有“陶国”、“瓷国”之称。据考证,早在八千多年前,我国的先民就有制造陶器的本领,商周时期的青釉器是青瓷的萌芽,称为“原始青瓷”,东汉烧制的青瓷达到了成熟的阶段。陶器和瓷器虽有本质的区别,但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的。我国陶瓷的生产和发展,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,特别是精湛的制作技巧和悠久的历史传统,在世界上可谓独...
笔者有幸藏有一个北宋定窑白釉笠式碗,购得时已碎成四块,还好未缺能拼成整器。其口径22厘米,高5.8厘米,底足直径6.2厘米,因覆烧而形成无釉芒口,口沿有六个小花口,底足低矮满施釉,薄胎细结白皙,白釉微泛牙黄色且有泪痕和刷丝纹。器内的划花萱草纹洒脱娴熟,花瓣茎叶的曲线优美正确,一刀划成,毫无迟疑抖擞,若非长年累月千万次地操作,是绝对练不出此种功夫的。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,而其余四个名窑皆在釉色和造...
此盘高3.8厘米,口径21.5厘米,底径12.3厘米。 绿郎窑,又称为绿哥釉,其上加绘五彩的统称为哥釉五彩。此盘釉面有开片,黄口,足部刮削整齐,显露火石红。据耿宝昌先生《明清瓷器鉴定》上说:哥釉五彩的常见器型有花口洗与葵口、菊瓣、四方、六方、八方碗、盘等。但由于现在藏瓷者日众,上述此类器物,在古玩市场上却是十分罕见。 郎窑器,是康熙44 51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兼任景德镇御窑厂督理时所烧制...
美丽多彩的绞胎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个特有的工艺现象,他曾一度被西方的陶瓷研究者称为“天边的彩虹”、“奇妙的木纹瓷”。自唐始,及至五代到宋,最晚到明清,绞胎始终在陶瓷制作工艺中占有一席之地。鉴于绞胎工艺的复杂,人们自宋元时代就开始考虑一种代替绞胎效果的新工艺,经过艰难的探索,匠人们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工艺被称为“绞釉”,然而,究竟这种新工艺过程是否将釉子绞制而成或是其他什么方法呢?古人是如何研制成这种...
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、南京博物院研究员、《收藏快报》顾问张浦生先生是研究青花瓷的顶级专家(图1),人们昵称其为“张青花”。他在参加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和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期间,一直强调了他对最近出现的元青花热的态度:“识古不穷,贪古不富”。面对几百件“新近发现”的元青花“藏品”,告诫一些盲目投资甚至怀有投机心理的收藏者,现在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,假货居多,千万不要上当。...
这是笔者收藏的一件彩绘龙凤圆球形鼻烟壶(见图)。从底足圈内有“居仁堂制”楷书四字双行款和壶身彩绘的龙是“五爪龙”来分析,有可能是袁世凯称帝后所制作的。 这一鼻烟壶,为圆球形,直径约6.5厘米,高7.1厘米,上有瓶颈及口,连盖高l.8厘米,颈细短,口沿稍外翻,内有“居仁堂制”楷书四字双行款;在圆球形的壶身上,用橙黄、白、绿、蓝、黑等颜色,彩绘了一龙、一凤、云彩和火龙珠等图案,龙、凤的头相对,中...
此瓶高不过14厘米,口径4厘米,却挺拔俊秀,如泰山屹立;釉质莹润凝厚,有如羊脂美玉;与脸相亲,像暑天触冰雪,沁人心脾;瓶通体内外及足内施仿宋哥釉,釉为灰白色,足底边无釉,黑褐色,无款。釉面淡淡冰裂纹宛若游丝,凭添了一点诗意;两侧耳为兽头,如狼,如狗,或似古之避邪兽,增添了几分神秘、几分威严、几分可爱。瓶显端庄、典雅,呈现帝王之大气,实为一不可多得之物。
“低枝讵胜叶,轻香幸自通。发萼初攒紫,余采尚霏红。新花对白日,故蕊逐行风。参差不俱曜,谁肯盼微丛?” 赏瓷如品诗,南朝齐诗人谢玄晖(月兆)(464 499年)的这首《咏蔷薇》诗,写得“笔境雅幽,文采风流”;诵后,颇具画意且诗境深遂,乃我所喜诗词之一。而今得赏清末制瓷大师马庆云的这件《花卉鸟鸣图》粉彩笔筒,其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绘画的水平,都堪称绝妙。与诗人《咏蔷薇》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马庆...
这只八仙人物纹青花瓷碟残片,是我2006年10月下旬到景德镇参加元青花国际研讨会期间在地摊上买到的。残碟高2.1厘米,口径12.4厘米,足径6.8厘米,由三大一小四块粘成,周边破碎缺失得只剩下7毫米宽的边棱(见图)。 瓷片是研究古瓷的最好资料,笔者对此碟的鉴识如下: 一、胎质异常细白致密,无任何杂质和气孔。 二、釉色微青,施釉虽薄但有肥润感。 三、侧视釉面,可见均匀而细密的...
这件双耳葫芦(谐音福禄)瓶,是清末仿乾隆茶叶末釉瓷的民窑产品,高15厘米,口径4.8厘米,足圈直径3.8厘米,无款识。通体施茶叶末釉,釉色泽润。呈褐色并带有浅黄色斑点。为单色釉,俗称“鳝鱼皮”,是清乾隆时期最为流行的用瓷品种。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,盛行明清,是由唐代的黑釉瓷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单色釉瓷,这个品种备受明清两代宫廷的宠爱和重视,多为官窑所承制。如明代御器厂所生产的“鳝鱼黄”,康熙年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